亚洲bet356体育官网app下载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来源:亚洲bet356体育官网app下载     发布时间 : 2022-05-18      点击量: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学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学校《关于做好武汉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回顾与总结

“十三五”期间,学院坚持以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为突破口,致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全面推动教学科研高质量发展,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社会服务等显著提升,学院发展步入了新阶段、迈上了新起点。

一、“十三五”建设的成效

学科实力稳步提升。学科研究方向更加凝练,形成了以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发育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等为主的学科方向。在人类重要病原感染的基础与防治研究、免疫学相关基础与应用研究、发育毒理与发育源性疾病研究、神经损伤修复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心脑血管代谢疾病研究、肿瘤防治基础与应用研究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临床医学、免疫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进入ESI前5‰或1%,基础医学学科在“十三五”期间呈稳步上升趋势。

人才培养成效突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础医学本科专业入选国家首批“强基计划”。研究生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双一流”高校优质生源和硕博连读生比例均超60%。“十三五”期间,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爱课程国际平台”上线课程1门,“武大通识3.0”立项14门、MOOC课程9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精品课程1门,省级视频公开课2门,省、校级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各1门;获批国家卫健委“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主编、副主编出版教材19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显著,获“三创”类奖项国际级1项、国家级19项、省部级8项、校级3项,其中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获批大创项目216项,其中国家级36项、省级12项、校级104项、医学部64项。实践育人成果突出,2支实践队分别获全国、湖北省优秀实践队。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0%以上。

科学研究取得突破。“十三五”期间,年到账经费、重大重点项目、高水平论文等陆续取得突破性进展。年到账经费从1200万元增长至2400万元。引进人才均获得国家级项目支持。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2项,其中重点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2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3项,批准经费3500余万元;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传染病专项课题2项。为企业服务、签署技术服务横向合作项目合同经费逾千万元,专利转让到账经费200余万元。新增湖北省创新群体2个,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2项。以第一完成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SCI收录论文数近500篇,包括The Lancet, Science Advance,Cancer Research等国际顶尖杂志。以第一完成人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新增质谱、高分辨快速成像小动物活体micro-CT、共聚焦显微镜等2000余万元大型仪器设备,建成120㎡的斑马鱼公共科研平台。“发育源性疾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过敏及免疫相关疾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连续获评优秀。

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坚持引育并举,实施一系列引才育才举措,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引进国家级高水平人才5人,特聘研究员2人,特聘副研究员1人;1人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人入选湖北省高水平人才项目,2人获批湖北省第二届医学领军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暨湖北省名师工作室负责人,3人获批湖北省医学青年拔尖人才,1人获湖北省百人女性优秀创新人才。公派20余名教师到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昆士兰科技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交流与合作。教师获教学类奖项国家级6项、省部级9项、校级38项,其中1人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一等奖。2人赴西藏大学开展援藏支教工作。

社会服务水平提高。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司法鉴定服务、大型仪器分析测试服务、产学研成果转化、参政议政,服务健康中国、科技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与多家医疗卫生单位及兄弟院校联合培养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869人,举办病媒生物防治、司法鉴定人、临床医师应用解剖技能等培训班,培训学员近2000人。法医司法鉴定所获国家级资质认定,受理包括武汉扫黑除恶第一案、最高法典型判例洪山游泳馆死亡案在内的案件近万件,获评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1人入选湖北省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1人当选全国政协委员,1人当选湖北省政协参政议政特聘专家。编制我国教育领域第一部病媒生物控制国家标准GB/T 39503-2020,研发的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技术应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研制的防治蟑螂新药剂和器械已产业化。干细胞临床治疗相关成果转化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国际交流合作继续深入。坚持开放办学,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德克萨斯大学、法国洛林大学、日本福岛医科大学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高水平院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日本RIKEN中心、大阪国际癌症研究所、法国洛林大学建立联合研究平台;签订“中国武汉大学与埃及特奥多尔•比尔哈兹研究所合作谅解备忘录”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国际交流项目协议”;举办医学病毒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结核与免疫、代谢与心血管疾病等国际学术会议。实现青年教师1年以上海外访学经历全覆盖。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20余人次/年,组织基础医学专业两个年级的本科生成建制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开展国际游学。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积极争取学校政策与经费支持,拓展办学空间,优化空间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投入经费3000余万元,新增办学空间7000多㎡,维修改造面积13000多㎡,完成3号楼整体改造、11号楼维修改造、1号楼电路改造和维修升级,药理系、生化系及寄生虫教研室维修并搬迁,危化品仓库建设启用,7号楼电梯更换等。投入经费近1000万元建设实验教学中心,新增P1、P2实验室,大幅改善机能学实验室、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等教学条件,多途径、多举措有效解决长期困扰解剖学实验教学的大体标本、塑化标本匮乏等问题。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获批学校“三全育人”示范培育建设项目“教学育人示范岗”。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涌现了一批教书育人典型,1人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校十大杰出青年,1人获评学校“我心目中的好导师”,3人获校“查全性教授1977奖教金”,每年均有教师获评校“十佳教师”称号。加大高知群体发展党员力度,发展1名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入党;做好统战工作,推荐1名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加入民主党派。加强学院文化建设,支持工会、共青团、青联、学生会、研究生会、老协等群团组织创造性开展工作,组织“杏林之春”文化艺术科技节、校园健康行、教职工摄影大赛、教职工趣味运动会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师生业余生活,增强学院凝聚力。

二、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时期。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尤其是后新冠疫情时代,国家深入推进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学校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医学腾飞计划”,为学院改革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同时,对照“双一流”建设要求和师生员工期待,学院发展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高层次人才依然不足,教师梯队建设亟待解决。二是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三是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不足,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不够。四是教师教学成果、学生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学院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推进改革,实现学院高质量发展。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等精神,准确把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部署,根据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建强人才队伍、提升教学质量、破解科研困境、夯实党建工作等方面,营造“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浓厚氛围,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助力武大医学腾飞和学校“双一流”建设,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领域具有显著国际影响力的学院,成为武汉大学医学原始创新的源泉与支撑基地。

第三部分 发展目标及举措

一、学科建设

(一)预期目标

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瞄准国际医学前沿,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融合性发展,推动医理、医工、医信、医文等多学科交叉,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武大风格”的基础医学学科。“基础医学”一级学科评估争取达到B+,基础医学对ESI相关学科排名的贡献不断增加。

(二)主要举措

1.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深入分析学科现状,明确优势,找准短板,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紧跟国际医学前沿,充分利用武汉大学综合性优势,进一步凝练、整合学科方向,继续做大做强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发育生物学、肿瘤医学等研究方向,加强神经科学、代谢性疾病、再生医学等方向的研究。充分发挥国家级青年人才对所在专业方向和整体基础医学学科建设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利用各种契机,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加强科研联合攻关和仪器设备共享,充分发挥与医学研究院、A3实验室、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临床医院等的资源融合发展,建成为湖北省“现代医学与人类重大疾病防治优势特色学科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效促进基础医学学科发展。

2.推进“基础-临床融合发展计划”。以共建实验室和联合基金申报为依托,进一步推动基础-临床实质性融合发展,培育创新研究群体。在前期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建设基础-临床医学转化共享的平台和机制,设立“基础-临床转化医学联合基金”,构建与临床医院的长效合作机制,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提升医学科研原始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临床医疗资源,加强基础医学学科平台建设,通过与临床等资源的结合,新增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3.实施“基础医学+X发展计划”。积极响应国家“新医科”建设要求,立足基础医学学科特点,利用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理学基础雄厚、工学独具特色、信息学科国际领先、人文社科底蕴深厚的优势,通过组织联合申报项目以及与科发院的学科交叉项目对接等方式,推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数学与统计学、材料学、机械制造、计算机科学、遥感测绘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重点鼓励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生命科学、化学等优先交叉,在强基计划本-硕士-博衔接培养中有计划地推进部分专业交叉,支持基础医学部分导师与临床共同申报医学部跨学科联合培养博士,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适应“大健康”“大医学”的发展趋势,整体提升学科竞争力。

4.进一步完善学科发展机制。改革资源配置机制,根据学科发展总体布局,重点从经费投入、空间支持、人才引进、招生指标等方面配置资源。完善考核评估机制,重点考核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水平、学科发展贡献,并实行动态管理,提升考核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优化激励机制,以业绩为导向,加强岗位及绩效管理,运用好全员聘用考核、聘期考核、年度考核等结果,充分激发人员的活力和潜力。

二、人才培养

(一)预期目标

“强基计划”招生和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争取获批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研究生优质生源比例达80%,高水平科研成果大幅增长,学位论文质量进一步提升。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4门,建成3-5门研究生核心精品课程,主编教材5-10部,培育国家级教学名师储备人才1-2名,力争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二)主要举措

1.系统推进基础医学本科专业建设。完善“强基计划”培养方案,配强基础医学专业建设专家组,优化“一对一”科研导师遴选机制,建设科研训练和实习实践基地,创办与国际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项目,积极申报“拔尖计划2.0基地”和一流本科专业,培养符合“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厚基础、宽口径,懂临床、善科研,能创新、敢引领”的拔尖创新人才。以基础医学学科为主干,以临床医学、药学、公卫等学科为支撑,建成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推动医学学科整体发展。

2.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实施“本科教学提质升级工程”,积极推进“一流课堂、一流课程、一流专业”建设。在“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新医科建设背景下,提升教学理念、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课堂为主阵地,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专业课教学,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形成《亚洲bet356体育官网app下载课程思政案例汇编》。持续推进“教与学的革命”,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打造《组织与功能》《损伤与反应》等一流示范课堂,《学术与研究》《病理生理学》《生理学》等国家级或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引领高质量课堂教学。贯彻新医科建设理念,统筹规划通识课、专业课、跨学科课程、创新性课程等各类课程建设,分层分类推进学科交叉。坚持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相统一,围绕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需要,加强教材建设,抓好规划重点,强化精品意识,编写出版《损伤与反应》《神经科学》《疫苗与健康》《新药药理学研究思路与方法》《医学伦理学》等一批体现学院办学实力和成果的优秀教材。通过政策激励引导教师开展高水平教育教学研究,总结提炼教育教学经验,形成标志性教学成果。以质量控制为重点,构建学院党政统一领导、教学指导委员会总体指导、教学督导团具体督导、教师互听课评价、学生评教评学评管、齐抓共管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认真做好新一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

3.全力打造高水平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以实验教学中心为依托,成立医学生“双创”中心,全面升级大学生开放实验室,组建由高水平专家、优秀企业家、杰出校友等组成的导师团队,指导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专利孵化、成果转化等训练,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以知名医药企业、高水平科研院所和临床医院等为支撑,建设一批稳定性强、选择性多的实习实训实践基地,为学生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创新能力、拓宽就业途径、提供实践平台。

4.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结合学校总体布局,实施“新时期研究生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一揽子工程”。通过对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参评“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单位的对比分析,根据学科发展需求,调整招生方向,修订招生目录。加强招生宣传,注重本科生夏令营活动,以优秀导师吸引优质生源,组成青年优秀导师积极投入研究生招生宣传,逐步提高推免生和优质生源比例。以培养绩效为导向,突出人才培养质量、高水平成果绩效等,修订和优化研究生指标分配体系。以培养方案为研究生培养的总章程和路线图,遵循基础医学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培养环节,创新培养模式,修订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持续建设核心课程,重点改革实验教学体系,组建跨专业研究生课程组,主编出版《医学基础实验技术》《医学生物信息数据分析与应用》等研究生教材。创新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培养过程管理,质量管控关口前移,全面履行导师“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导师的学业指导和思想引导作用。加强硕士生中期考核和博士生综合考试,规范学业预警和分流淘汰程序。严格落实博士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结合研究生入学教育等工作,持续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的教育与管理。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质量管理,充分发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审查、学术监督和学位评定作用,严格学位论文评审和学位论文答辩管理,规范档案管理,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杜绝问题论文。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关注和跟踪研究生毕业后发展状况。

5.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具有武大特色、医学特点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多元聚力落实全员育人责任,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等重点群体、辅导员等思政“主力军”,以及专任教师、研究生导师、管理人员、校友等在全员育人中的作用。多维联通贯穿育人全过程,以课程思政为重点,以网络思政、环境思政为支撑,抓好不同学生群体分类引导,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实施价值引领。多向驱动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统筹落实好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科学研究

(一)预期目标

培育标志性科研成果,产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5-10项、省级创新团队2-5个、省部级成果奖项2-4项,力争实现教育部创新团队或国家级创新群体或国家奖零的突破;SCI高水平学术论文20-30篇/年。年均到账经费3000万元以上。国家基金委重点类项目2-5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等5-10项;授权专利8-15项/年,孵育并转化科研成果15-20项。

(二)主要举措

1.建强科研人才队伍。推进“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促进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学术新秀快速成长,培育5-10名国家级青年人才;推动“创新团队培育计划”,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孵育2-5个国家/省部级创新群体,积极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攻关课题;实施“杰出人才引领计划”,加大领军人才的培育和引进,瞄准国际医学前沿以及基础医学学科发展的需要,引进和支持3-5名杰出科学家率领团队,产出高水平成果,引领所在学科方向,冲击世界一流水平。

2.提升科研成果质量。瞄准国际医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激活创新活力和动力,对医学病毒学、肿瘤精准治疗、发育源性疾病等研究领域进行重点培育,力争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和领军人才。鼓励学院老师与多方开展实质性的科研合作,提升科研成果质量。完善科研成果质量评价机制,健全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周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过程评价和以代表作为主的结果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更加合理的科研资源配置。

3.打造一流科研平台。加强协同创新,多方筹措经费、增加高端设备、提升技术水平、优化运行管理,全面推进以医学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为依托的医学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提质升级,加强实验系列队伍的人才建设,鼓励实验队伍进行前沿技术方法的研发和探索,激活科研平台的活力,打造适应“大医学”发展的高水平科研服务平台。继续加大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与临床医院、相关学科等共同组建联合研究中心,新建“重大疾病基因组学研究”等若干个校级平台,催生新的省部级实验室,冲击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四、师资队伍建设

(一)预期目标

引进青年英才20-40名,其中“引育”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15名,重点培育和支持一批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优先补充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学、法医学等一批专业急需的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优先保障实验教学中心、医学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两大公共平台的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和质量,力争实现引进外籍高层次人才的突破,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专任教师与专业技术支撑队伍。

(二)主要举措

1.引进一批高端人才。组建覆盖全学科的“人才专员”引才队伍,完善“伯乐奖”等引才相关规定,进一步发挥引才工作专班、学科带头人、引进人才的作用,办好交叉学科论坛、“追求卓越”学术交流会议和基础医学高端学术会议等。实施“精准引才计划”,按照学科发展规律和规划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卓越青年人才等,力争做到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学科方向全覆盖。实施“青年英才储备计划”,充分用好学校人才政策,引进一批高水平特聘研究员,为学院储备一支人员规模适度、专业布局合理、进出富有弹性的科研新生力量和教学后备队伍。规范人才引进,严把政治关、师德关,做到“凡引必审”。

2.培育一批骨干教师。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发挥好教学督导、资深教师、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传帮带”作用,为新进教师配备“一对一”教学导师,规范非医学背景教师课堂教学准入流程并实施“医学基础知识培训工程”,利用好“青椒”论坛、教学工作坊、教学竞赛、教学年会等平台,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依托基础医学研究中心,实施“科研能力提升工程”,成立医学科学促进会,聚集一批具有科研兴趣、科研潜力的中青年科研骨干,举办学术午餐会、科研工作坊、学术年会等,增进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全面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加强对优秀的青年教师的科研资助,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活力。

3.补充一批急需师资。学院现有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162人,目前恰逢进入退休高峰时期,未来五年将退休36人,其中教师系列退休教授12人、副教授13人,减少22.2%;医学背景教师将退休23人,减少25.3%;其中7人为系室主任、学科带头人;实验教学中心技术人员退休8人后仅剩余13人。在科学分析学科和各系室师资队伍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外引内培”方式补充急需师资。争取设立“基础医学教学师资人才特区”,选留具有医学背景的高水平大学博士毕业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构建人才多元化分类评价体系,加强优秀医学青年教师储备;加强引进人才的教学教育能力培养,通过精准、定向引导和培育,逐步解决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学、法医学等部分专业和系室人员紧缺、梯队断档的问题;合理运用学校招聘政策、学院全员聘用考核结果,及时补充和充实8-15人进入实验教学、共享仪器管理、司法鉴定等岗位的实验技术支撑队伍,弥补因技术人员短缺而造成实验教学开课困难的危机。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预期目标

加大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合作。力争实现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在读期间参加国际交流学习或实训全覆盖。建成持续稳定的第三学期国际化课程1-2门。加强教师短期出国交流,中青年教师有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学习或工作经历的比例保持在100%。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报告和授课每年20-50人次。

(二)主要举措

1.提高国际合作深度和广度。继续巩固深化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国洛林大学、日本福岛医科大学等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合作关系,寻找新的战略合作伙伴,开辟新的合作领域,努力实现从基础性、浅层次的功能型合作向综合性、深层次的协同型合作转变。

2.提升国际学术交流层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国际高端学术会议,深度参与国际项目合作,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活跃在国际医学前沿的著名科学家和一流学者来校讲学、授课、科研合作,提升学院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3.拓展学生国际化培养渠道。积极推进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国际化培养,寻求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探索双文凭授予、学分互认、第三学期游学、线上国际课程学习等多样化国际化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开发与国际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硕、博士项目,支持研究生出国(境)参加学术会议,鼓励参与中长期研修项目,适当增加国外留学研究生招生数量。充分运用学校国际交流政策和经费资助,引导本科生和研究生积极申报联合培养、游学访学、短期交流、学术会议等国际化培养项目,开阔学生国际视野。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深化改革,不断提升治理能力

1.优化学院治理体系。严格贯彻落实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坚持正确办学方向,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照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的贯彻执行,实现对学院改革、发展、建设工作的决策与执行,以及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实现。配强配好系室(所、中心)主任、支部书记等基层组织班子,形成良好基层氛围;发挥好教授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各类专业委员会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建言献策和民主监督作用,提升学院治理效能。

2.改革资源配置机制。按照校院两级管理综合改革及相关配套政策要求,结合院系目标管理考核完成指标,积极争取学校对“基础医学”中特殊专业的政策倾斜支持,争取建立学校层面“基础医学”每年500-1000万元的学科建设长效支持项目;合理优化配置经费、师资、招生、空间、设备等资源,形成更加符合发展需求的科学规范、高效协调和责权明晰的资源配置机制,引导学院与学科的内涵发展,快速提升学科整体实力,增强学院的办学特色、办学活力、核心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3.完善考核评估机制。继续落实好全员聘用考核、聘期考核、年度考核等人事考核制度,完善考评办法,严格实行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第一标准,合理运用考评结果,对各类人员实行定编定岗定责,以岗位完成情况、人才培养质量、教学与科研成果水平、学科发展贡献、管理服务评价等业绩为导向,建立激励性薪酬体系,加强岗位及绩效管理,实现人员队伍质量与绩效的整体和同步提升。

二、统筹规划,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1.推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争取学校设备处、后保部、医学部等相关部门支持,推进实验室安全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如:病毒所楼通风净化系统改造,8号楼门禁系统安装等。增强物业管理服务能力,做好3号楼、11号楼、病毒所楼物业管理;与医学部、后保部等有关部门沟通,推动改善1号楼、7号楼、8号楼物业管理与服务。积极争取学校相关部门支持,协助配合学校有关部门,解决1号楼及其附楼基础设施老化和管理等问题。

2.建好基础-临床医学转化共享平台。加快推进现代化医学转化共享平台建设,设立200-300万元/年“基础-临床转化医学联合基金”,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的转化,推动学院高层次人才与现有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发展。以共享平台为依托,建立基础医学专业(强基计划)培养基地,拓展学生实习实训渠道,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三、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1.全面夯实党的建设。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突出抓好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聚焦重点任务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规范化、常态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加强对统战、离退休工作和工会、共青团的领导。

2.不断增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以重大节日和关键节点为契机,以党团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线,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创建工作,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和意识形态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师德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构建引导教师提高自身品德和修养、潜心治学的长效机制。树立先进典型,通过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评选表彰活动,引导教师争先创优,促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师风养成。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强学风建设,完善学风管理和监督检查机制,健全学业预警机制和学风建设联动机制,加强诚信教育,严肃考风考纪,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支持方案,形成育人合力,增强育人成效。

3.不断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顶层设计,制定学院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梳理学院院史,培育学院核心精神,引导全院师生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发挥新媒体平台阵地作用,建好学院官方网站、微信,通过访谈专栏、评选活动等,增强师生集体荣誉感和对学院的认同感;打造红色文化、学术精神、医学人文等主题宣传阵地;开展学院特色活动,举办羽毛球赛、跳绳比赛、摄影大赛、趣味运动会等,促进师生交流,增强师生凝聚力和向心力;举办“教职工舒压坊”,定期开展团体辅导、形体训练班,帮助师生舒缓心理压力,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利用好现有的武汉大学金秋艺术节、杏林之春文化艺术节、“暖医之家”志愿服务队、“疆来卫你”实践队等平台和团队,融入医学元素,展现医学生的独特风采,做好人文艺术教育。

第五部分 规划的组织与实施

本规划与各专项计划是学院未来发展的行动指南,要围绕规划所定的各项目标和措施,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细化和落实。

加强规划管理,实施动态监控。建立规划监控机制,保证学院对规划及其实施进行动态调控,通过实时监控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提高规划实施水平,保障各项规划任务实施到位。

加强绩效考核评价,建立规划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保证发展规划目标如期完成,各类资源调配必须统筹安排,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财力和物质资源,优先保障规划项目的实施。

明确各级责任,严格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规划实施考核评价机制,在规划执行监控基础上加强规划执行力评估。定期组织规划执行专题会,围绕发展规划所定的目标和措施,汇报所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强化激励机制,调动全员积极性。完善相关奖励制度和奖励办法,激发规划执行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出色完成规划要求、规划目标的执行主体进行奖励,动员师生员工为完成规划目标而努力。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亚洲bet356体育官网app下载”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亚洲bet356体育官网app下载(http:)”。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bet356体育在线(亚洲版)(中国)官方网站/手机APP下载ALL RIGHTS RESERVED 2021